。
苏秦在游说赵王实行联合抗秦的策略时曾说:“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意思是说:两个国家在交战中,打败别人和被别人打败,强要别人对自己称臣和自己对别人称臣,是截然不同的,这哪能同时并论呢!
后来,人们便由此引申出“不可同日而语”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事物性质不相同,不能相互比较,不可相提并论。
这个成语后来引用时,有时“语”写作“言”或“论”,意思相同。
不越雷池一步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东晋庾亮《报温峤书》。雷池:古时雷水向湖北黄梅县东流,经安徽宿松至望江县,积成一个湖,名为雷池。
庾亮是东晋颍川鄢陵(今河南鄢陵)人,字元规。他曾在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做官。公元325年8月,庾亮拥立成帝司马衍即位,任中书令,执掌着东晋王朝的实权,便派温峤去守江州(今江西九江一带)。不久,苏峻、祖约兴兵作乱,进攻京都建康(今南京市),温峤想带兵离开江州,越过雷水到当时的京都去参预平叛。庾亮知道这个消息后,便写信给温峤,让他不要轻易离开江州的防务。信中写道:“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
陲:边界;历阳:古县名,今安徽和县;足下:古时朋友间的尊称,此处指温峤。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我担心西边的防线,胜过历阳。请你坐镇原防,不要带兵越过雷池一步。
后来,由于形势的发展,庾亮又到了浔阳(今江西九江市),会同温峤和荆州刺史陶侃,一举击败并歼灭了苏峻、祖约叛乱势力。
根据这个故事,后来人们便引出“不越雷池一步”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不能逾越某个防线或一定的界限;也用来表示要严守岗位,不能超出规定的职责范围。
不识庐山真面目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北宋苏轼《题西林壁》诗。
我国江西省九江市的南面,有一座名山,叫庐山。相传,这座山之所以得名,是由于周武王时有一个叫匡俗的人,曾隐居山上,周武王要请他出来做官,多次派人去找他,但只见其茅庐,始终未见其人,所以山就叫做庐山。庐山三面临江,山势雄伟,最高峰叫汉阳峰,海拔有一千四百多米。山中除满布树木和沟壑(音hè贺)外,还因临江靠水,海拔又很高,所以常常弥漫着缥缈的烟雾,让人很难看清它的真实形态。
北宋杰出的文学家苏轼,曾于公元1084年游庐山,看到庐山的秀丽多姿,以及在观赏山景中受到的启发,写下了《题西林壁》七绝诗一首。这首诗共有四句: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横看:正面看;岭:顶端有道路可走的山,形状长而平;峰:山的顶端,形状尖而高;缘:因为,由于。
诗的大意是:正面望去高岭横空,侧面一看却成了峭拔的奇峰。随着远近高低不同的角度,更是千姿万态,气象各不相同。雄伟的庐山啊,为什么这么难辨清你的真面目呢?只因为自己是处在深山之中嘛!
后来人们就据此引出“不识庐山真面目”这个成语,比喻观察事物如果被错综复杂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就不能正确认识它的本来面目。
不以一眚掩大德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眚(音shěnɡ省):过失;掩:抹杀;德:功绩,优点。
公元前628年冬天,晋国的国君晋文公死了,晋襄公继承了王位。秦穆公想趁晋国大丧之机,出兵去远征晋国的盟友郑国。老臣蹇(音jiǎn检)叔听说后,就对秦穆公说:“调动大军去偷袭很远的国家,这样的事,我从来没听说过。行军路程这么长,这能瞒得过谁啊!偷袭不成,白白地兴师动众,就会毫无所得。”秦穆公不听蹇叔的劝告,便派孟明、西乞术、白乙丙三人做主将,带领军队从京都的东门悄悄地出发了。蹇叔流着眼泪对他们说:“孟明啊,我眼看着大军出发,可不能看到他们回来了!”
到了次年的春天,偷袭郑国的秦军来到滑国境内,就被郑国的国君郑穆公知道了。孟明无可奈何地只得停止前进,灭了滑国,准备取道崤山(今河南西部)回国。没料到,秦军一到崤山就遭到晋军的伏击,被打得大败,孟明、西乞术、白乙丙三员大将,被晋军活捉。晋襄公的后母文嬴是秦穆公的女儿,在她的要求下,晋襄公才同意放回了秦国的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