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护卫;三秦:泛指长安附近的关中地区即王勃送别之处;风烟:风尘与烟雾;津:渡口;五津:指岷江上的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五个渡口,这里代指四川;意:感慨;宦游人:远离家乡外出求官的人;无为:不要;歧路:岔路,指分别之处。
诗的大意是:我们就要在这有三秦做护卫的京都分别了,遥望你将要去的蜀川却是一片风烟茫茫。我与你有同样的离别的感慨啊,因为我们同是远离家乡在外求官的人!只要是互相了解的好朋友,今后虽然彼此天各一方,也会象是邻居一样的亲近。我们在将要分手的路口上,决不要象普通男女一样忧伤啼哭,让眼泪弄湿了自己的衣巾。
后来,人们便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引为成语,用来说明只要是知己朋友,即便相距遥远,也会象近邻一样的亲近。
涸辙之鲋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庄子·外物》。涸(音hé河)辙:干车沟;鲋(音fù付):小鱼。
庄子,名周,是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一度做蒙地方的漆园吏。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
庄周家里很穷,但他痛恨当时那个“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他拒绝楚威王的厚币礼聘,甘愿过清贫的生活。
有一次,庄周家里缺了粮,他就到监河侯(官名)那里去借粟米。这个监河侯既吝(音lìn赁)啬(音sè色),又爱讲漂亮话,就满口答应说:“好吧,等我收到老百姓的租税后,就借给你三百两银子,你看行吗?”
不借给粟米也就罢了,还讲这样的不准备兑现的大话,庄周一听就很气愤,便讲了一个故事讽刺他。庄周说:
昨天,我到你这儿来的时候,在半路上听到喊叫的声音,我寻声望去,原来在干涸的车辙里躺着一条小鱼。我问它:“小鱼啊,你为什么要到这儿来?”小鱼说:“我是从东海来的,快干死了,请你给我一升或一斗的水救救我吧!”我说:“好啊,我就动身去说服吴、越两国的国王,引西江的水来迎接你,好吗?”小鱼气愤地说:“谢谢你的好意,我本来只需要斗升之水就能活过来的。如果象你说的去引来西江之水,等水到时,我早已上了干鱼摊子啦!”
根据这个故事,人们就概括出“涸辙之鲋”这个成语,比喻处境十分困难,急需帮助。
黑云压城城欲摧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唐代李贺《雁门太守行》一诗。雁门:古时北方边地州郡,所以许多诗人常用它来表现有关边关征戍的题材;黑云:喻比敌军。
中唐以后,藩镇割据日益严重,再加上外族的入侵骚扰,当时边关战事时有发生。唐宪宗元和年间,诗人李贺听说北方边塞上有一座城池被外族军队包围后,边关将士们英勇抵抗,浴血奋战,坚决守卫住了疆土。李贺十分激动,当即写诗颂扬边关将士们的战斗精神,描绘了战斗的过程和将士们威武的形象。全诗共八句: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甲:铠甲;金鳞:铠甲上的鱼鳞般的金属甲片;角: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燕脂(同胭脂)、夜紫:同喻战场血迹;半卷红旗:指向前冲击时,为减少风的阻力,而卷起红旗;易水:河名,源出河北易县,东流入海;不起:鼓声低沉;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易县东南,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筑此台以招揽天下贤士;黄金台上意:喻指君王的深思厚意;提携(音xié胁):拿起;玉龙:指剑。
诗的大意是:围城的敌军就象滚滚的乌云一样,好似一下子就要把整个城头摧垮,威武的守城战士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傍晚,在一派秋天的景色里,双方鼓角齐鸣,展开了激烈的搏斗,边塞上战士们的鲜血染成的象胭脂一样的红土在夜幕里都凝成了紫色。在进军的号角声中,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加快前进的步伐,来到易水,他们为了报效皇上的深恩厚意,拿起宝剑,慷慨赴难,宁愿壮烈殉职。
后来,人们把诗中,“黑云压城城欲摧”引申为成语,现在多用来比喻反动势力所造成的紧张的局面,或反动势力一时的嚣张气焰。
海屋添筹
宋·苏轼《东坡志林》卷二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古代有三位老人,年岁高迈,精神矍铄,性情随和,喜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