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与刘邦辩理。其中这样一段话甚为精采:“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跖之狗吠尧,尧非不仁,狗固吠非其主。当是时,臣唯独知韩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精锐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想象你这样争夺天下的是很多的),顾力不能耳,又可尽烹之邪(你可以把他们都除尽吗)?”经过蒯通这番辩驳,刘邦也感到杀他的理由不足,即命令把蒯通放了,并免除了他的罪过。
惊弓之鸟
“惊弓之鸟”来源于《战国策·楚策四》。
战国时的魏国,有一位著名的射手叫更羸。一天,他跟着魏王在京台上游览,抬头看一只鸟从远处飞来。更羸对魏王说:“请让我虚发一箭,将这只鸟射下来送您。”魏王说道:“好,你射吧。你的技术能够达到这样高明程度吗?”更羸说:“完全可以。”不一会,那只大雁从东方飞至京台上空,更羸拉满弓,对雁晃动而触弦响,雁闻声而落台前。魏王高兴地称赞道:“好!你的箭术怎么这样的高明呵!”更羸回答说:“这是一只受过伤的悲鸟。”魏王问。“你怎么能够知道的?”更羸说:“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这一段是说:这只雁飞的很慢,时而悲鸣。它之所以飞得很慢,是因为伤痛的厉害,之所以叫的很悲哀,是因为已经离开了伴侣。它的伤还没有好,惊魂尚未定,所以听到弓弦响声,惊而猛向上飞,伤剧痛,支撑不住,便从空中落下。
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惊弓之鸟”成语,比喻受过惊吓的人,稍微遇到一点惊动,就惊慌失措、惶恐不安。
脚踏实地
“脚踏实地”出自北宋邵雍的《邵氏闻见前录》。
宋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是个治学非常严谨的人。他在其他史学家的协助下,用十九年时间写出了《资治通鉴》,这是一部我国古代编年史巨著。据说,这部洋洋数百卷的著作,都是用楷书写出,无一字草写。这种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深受时贤们的敬佩。
《邵氏闻见前录》第十八卷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公尝问康节曰:‘某何如人?’曰:‘君实脚踏实地人也。’公深以为知言。”这里的“公”和“君实”都指司马光,司马光字君实。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司马光曾经问邵康节说:‘你看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邵康节答道:‘您是一个勤勤恳恳、认认真真、实实在在、一丝不苟的人。’司马光认为这是真正了解他的人所说的话。”
后来,人们引“脚踏实地”为成语,此喻办事踏实认真,非常可靠。
揭竿而起
“揭竿而起”来源于秦末陈胜、吴广领导农民起义的故事。
陈胜、吴广领导农民起义,反对秦二世统治,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对它都有记载。但用“揭竿而起”这个词的,要首推西汉前期贾谊的《过秦论》。《过秦论》在历数秦王朝统治的过失之后,提到陈涉(即陈胜)起义时,是这样描写的:“率罢(同疲)弊(指衣衫破烂)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响应,赢(读yínɡ营)粮而景(同影)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陈涉率领数百名衣衫蓝缕、疲惫不堪之戍边之卒,在前往北方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一带)的路上,在大泽乡(今属安徽省宿县专区)举行起义。他们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天下民众云集响应,担着粮草紧紧跟从,山东地带的各路英雄豪杰(指刘邦、项羽等,因为他们都在华山、太行山以东地区)也都先后加入起义行列,共同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
后来,人们将“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演化为“揭竿而起”成语,以比喻举行起义。
嗟来之食
“嗟来之食”,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出自《礼记·檀弓下》。
古时候,齐国有一年发生大灾荒。有一个名叫黔敖的人,他准备了不少饭食在通衢大道上,留给那些没有饭吃的逃荒者吃。有一个饿汉子路过这里,黔敖左手捧着吃的,右手端着喝的,迎上前说道:“嗟,来食!”饿汉抬起头,睁大了眼睛,向黔敖看了看。说道:“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意思是:“(你不知道)我就是因为不吃嗟来之食,才落到了这个地步。”饿汉对黔敖虽表示一下谢意,但并不吃。最后,被饿死。
“嗟来之食”成语就是这么来的。
集思广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