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当时齐国的朝政,进而劝谏齐威王说:
“大王,如今我们齐国有纵横千里的土地,有一百二十多座城镇。您宫中的美人姬妾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里的大臣官吏,没有一个不怕您的;全国的人乃至邻国,没有不想求助于您的。这样看来,大王您可能受到的蒙蔽,就会更多得多啊!”
齐威王听了,赞扬邹忌讲得很有道理,接着他就向全国发出一道命令:“不论臣子官吏,还是普通老百姓,凡是能当面指责我齐威王的过错的,给上等奖;能上疏提出规劝的,给中等奖;敢于在街头巷尾公开议论我的过失,传到了我的耳朵里的,给下等赏。”
这道命令一宣布,“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大臣官吏争着进宫向威王提意见,门口和庭院里更是挤满了人,热闹得象集市一样。可这种情况只有几个月,大家把意见说完了,进谏的人就少得多了。等到过了年,即使有人很想提点意见,也找不出什么可提的了。
正由于齐威王敢于广开言路,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批评意见,齐国因此逐渐强盛了起来。齐国没有用兵动武,周围的邻国燕、赵、韩、魏,都臣服于齐国。
根据这个故事,后来人们引出“门庭若市”这个成语,比喻门前和院子里来往进出的人很多。
门可罗雀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罗雀:拉网捕雀。
汉武帝时,汲(音jī肌)黯(音àn岸)和郑当都是当时著名的贤臣。当他们位列九卿,权势正盛的时候,许多人都来为他们捧场,前来拜访的客人多得很。后来,他们都相继丢了官,家里贫穷了,很少有人再去拜访,“热门”就变成“冷门”了。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在写完他们两人的传记之后,曾愤然写道:“象汲黯、郑当这样贤良的人,有势力的时候,客人很多,没有势力了,就大不一样。翟公(当时一位不知姓氏的人)曾经说过,当他做廷尉的时候,客人挤满了门庭;等到丢了官,‘门外可设雀罗’,后来,他恢复了官职,有些阿谀奉承之徒又想去找他,他就在门上写了这样几句话:‘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汲黯和郑当也经历了这种遭遇,实在可叹了。”
后来人们就把“门外可设雀罗”简化成“门可罗雀”这个成语,比喻门庭冷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