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椟还珠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椟(音dú读):木匣;珠:珍珠。
有一天,楚王看了墨翟(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写的文章,就对墨家学派的田鸠说:“大家都说墨子(对墨翟的尊称)是个很有学问的人,可是在文辞字句上却不讲求文采,这是为什么呢?”
田鸠先跟楚王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楚国有个珠宝商人,带了一颗又大又圓的珍珠;到郑国去卖。他想,这样宝贵的珍珠,再配上一只漂亮的盒子,一定能卖更多的钱。他就用名贵的木材雕制了一只盒子,外面用珠玉翡翠和玫瑰色的宝石把盒子装饰得非常漂壳;再用香料把盒子熏得浓香扑鼻。然后才把珍珠放在里面。
果然,有个郑国人,看到装珍珠的盒子那样精美,就出高价买了去。没想到第二天,那个郑人又拿着珍珠来找他说:
“昨天我买了盒子回家一看,发现里面有一颗珍珠。‘想来是你忘在盒子里的吧,我特地给你送来。”
结果,这个商人卖掉了装珍珠的盒子,却没有卖掉珍珠。
楚王听了田鸠讲的故事,觉得很可笑,但不明白田鸠的用意,就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
田鸠说:“现在有人写文章,都喜欢用华丽的辞句,让人看了眼花缭乱,可就忘掉了实用。文章这样写法,不就是跟这个商人卖珍珠一样吗?墨子怕别人只去欣赏辞句的华美而忘记了文章说明的道理,所以才把文章写得这样朴实。”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故事引申成“买椟还珠”这个成语,比喻没有眼光,不识货,或看问题只看到表面现象,没有抓住本质。
名落孙山
这个成语出自范公偁的《过庭录》。孙山:人名。
宋朝时候,有个叫孙山的读书人,他爱说笑话,被称为“滑稽才子”。有一年乡试(旧时在省城举行选举人的考试)又到了,孙山整理好行装,准备前去应考。临行前,邻村有人托孙山帮忙,带上他的儿子一同去省城应考。孙山答应了他的请求。他们来到省城,报了名,一同参加了考试。
发榜那天,孙山赶到张榜的地点。他挤在人群中,瞪着大眼睛,从头起一个一个名字往下看,可总是不见自己和乡邻那个孩子的名字。正当他灰心失望的时候,突然榜上最末的一个名字跳入眼帘,定睛细看正是“孙山”二字。他惊喜若狂,连连高呼:“我中了!我中了!”
孙山一时兴奋,决定当天就动身回乡,而邻村那孩子却无精打采,没有同行。孙山到家后,远亲近邻都赶来向他祝贺。邻村那个人也赶来问他:“我的儿子考中了吗?”孙山见他焦急的样子,没好直说,只是回赠了这样两句诗:“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周围的人乍一听,有点莫名其妙,但一琢磨,也就明白了。原来这两句诗是说,举人的最末一名是我孙山,你儿子的大名还在我孙山后面哩。
后来,人们把孙山这两句诗简化成“名落孙山”这个成语,比喻榜上无名,没被录取。
每况愈下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庄子·知北游》。况:甚;愈:越。
庄子,名周,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领袖,战国中期著名的哲学家。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
有一次,东郭子问庄子:“你所说的‘道’究竟在什么地方?”庄子回答说:“‘道’是无所在不的,到处都有。”
东郭子又说:“你能不能具体地讲明它的界限,我才好了解。”庄子说:“在蝼(音lóu楼)蚁身上。”
东郭子吃惊地问:“怎么这么低下?”庄子就从稗草、砖头、瓦块,一直说到屎尿里,都是道所存在的地方。
东郭子见庄子越说越低下,就不再问了。庄周见东郭子不高兴,便解释说:“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豨(音xī希,古书上指猪)也,‘每下愈况。”意思是说:你提出的问题,本来就没有接触到实质。我只有说得低下,才好把“道”无所不存在的道理讲清楚。这正象市场上的市官(名获)问牙人,用脚踩猪来估量它的肥瘦一样,越踩在猪的最小部位,就越能看出猪的肥瘦。因为猪的小腿这个部位的肉,是最不容易长肥的。你只有不把道看成固定的东西,才能理解。没有什么道能离开事物。
根据这个故事,后来人们就引出“每况愈下”这个成语,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