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成语故事 > 第18章

第18章

喻情况越来越坏,含贬义。“每况愈下”又作“每下愈况”。

沐猴而冠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沐猴:弥猴;冠:戴帽子。

公元前207年8月,刘邦率军逼进咸阳。就在这时候,赵高趁机杀了秦二世,立二世的侄儿子婴为秦王,并派人来向刘邦求和说是只要让他做关中王,他愿意把秦国献给刘邦。刘邦见赵高为人奸诈,没有应允。接着猛攻咸阳,秦王子婴请降。刘邦带兵进入咸阳,没有杀害子婴,封了库房,关了宫门,与当地群众约法三章后,又退兵霸上(今陕西长安县东)。

没有多久,项羽率领各路诸侯也来到咸阳。他首先杀掉了只做了四十六天皇帝的秦王子婴,接着又杀了秦国的公子、亲族八百多人、文官武将四千多名,只杀得咸阳街头尸横遍地,流血成河。并放一把火,点着了秦王朝逼迫着几十万农民修建了多年的阿房宫,整整烧了两三个月。

这时候,项羽权力最大,军队差不多都在他手里。可是他不愿做兼并六国、一统中原的秦始皇,只想做齐桓公楚庄王那样的霸主。于是他就把天下分成十九国,分封了十八个诸侯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统治梁地和楚地九个郡,成为各诸侯的首领。他还把秦王朝的珍贵的东西、宝贝、妇女都搜集起来,准备东归。这时,有个叫韩生的谋士,劝谏项羽说:“关中(今陕西中部平原地区)高山险要,河流环绕,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西有乌关,北有黄河,土地肥沃富饶,要成就霸业在这里建都是再好没有的了。”项羽看见秦国宫殿已被烧得残破不堪,咸阳也被破坏得不成样子了,自己又怀念故乡,便回答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意思是说:富贵了不归故乡,就象穿着锦绣的衣服在黑夜里行走一样,谁知道呢?

韩生听了,惋惜地发牢骚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意思是说:我从前听人家说,楚国人不过是戴着人的帽子的猴儿罢了,这会我才知道真是这个样的。

项羽听到这句污辱性的牢骚话后,生气地命人把韩生扔在油锅里炸死了。然后,就带着自己的军队回到自己的国里去了。

根据这个故事,后来人们引出“沐猴而冠”这句成语,比喻本质不好,而表面装扮得很象样。

盲人瞎马

这个成语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

东晋画家顾恺之和桓玄,与荆州刺史殷仲堪是至交好友。有一天,他们三人在一起喝酒闲谈。席间,有人提议在座的人各自用一句诗说出一件最危险的事情。

桓玄抢先说道:“矛头淅米剑为炊。”意思是说:用长矛的矛头淘米,用宝剑的剑口拨火。这自然是危险的事。

殷仲堪接着吟咏道:“百岁老翁攀枯枝。”意思是说:有百岁的老年人,爬在一根干枯的树枝上。自然这比上句又危险一些了。

顾恺之接着说:“井上辘轳卧婴儿。”意思是说:水井的辘轳上躺卧着一个婴儿。殷仲堪和桓玄都称赞顾恺之的诗句强过自己。

这时,殷仲堪手下的一个参军,他也凑上去说了一句:“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这位参军的话刚说完,殷仲堪震惊地几乎从座席上跳起来:“这太危险了!盲人骑瞎马,又是半夜临深渊,那肯定要掉下去的。”

桓玄和顾恺之看看殷仲堪,忍不住失声笑了起来。原来他已有一只眼睛失明,所以对“盲人瞎马”之类的事,最有感触。

后人就以“盲人瞎马”这个成语,比喻乱闯瞎撞,非常危险。

盲人摸象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印度佛经《涅槃经》。

相传很久以前,一个国王命令大臣牵来一头大象。让六个盲人用手去摸,然后再说出大象是个什么样子。

大象一到,他们就从自己站立的地方走到象的身边去摸。盲人摸了一阵,开始说自己的感觉。

有个盲人摸到了大象长长的鼻子。他抢先说:“我知道了,原来大象不过是一根木杆。”

另一个盲人摸到了大象的大耳朵。他反驳说:“不,大象就跟大簸箕一个样儿。”

第三个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腿。他高兴地说:“不象簸箕,也不象木杆,大象跟舂米用的石臼一个样儿。”、

第四个盲人摸到大象的脊背。他不禁嚷了起来:“大象原来象张床啊!”

第五个盲人摸到了大象的头。他自信地说:“你们都错了,大象象一块大石头。”

第六个盲人摸到大象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