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成语故事 > 第18章

第18章

血污游魂:指贵妃缢死马嵬驿;清渭:指渭河;深:远;去:去了的人,指玄宗;住:留了的人,指杨玉环;臆:胸膛;终极:穷尽。

诗的大意是:春天,失陷后的长安城满眼是国破家亡的凄凉景象。那些贵族官员都已逃亡,只丢下我这么一个少陵野老,忍泣吞声,偷偷地徘徊在曲江边上。曲江边的宫殿,千门万户都上了锁。春天虽然来到了,杨柳又抽出新的枝条,菖蒲也长出嫩绿的幼芽,可再没有人来观赏了。想当年,皇帝(指玄宗)车驾来到这里的时候,芙蓉苑里的景物都增添了绚烂的光彩。昭阳殿里最受皇帝宠幸的是杨贵妃,她寸步不离地与皇帝同乘步辇,陪侍着皇帝玩赏着苑里的风光。辇前的才人带着弓箭,骑在一匹高大的白马上。只见她扭身向天射出一支箭,顿时就有中箭的两只飞鸟跌落下来。杨贵妃看了才人这惊人的技艺,闪烁着她那对乌亮的眼珠,嫣然一笑。

可是如今贵妃已经死去了,她的明眸皓齿,早已染成一片污血,游魂也欲归不得。随着向东流去的渭水,玄宗也穿过漫长的栈道逃到西蜀去了。一个长辞人世,一个尚在人间,彼此隔绝,永无信息。多情的天子恐怕还在那里朝朝暮暮泪洒胸襟呢!此恨绵绵,难道唐王朝就这样完了吗?现在已是黄昏时候了,许多的胡人兵马奔驰而来,冲起漫天的尘土。谁知这叛乱要闹到什么地步啊!我越想心里越乱,本该往城南住处走去,低头走了半天,才发现走错了路,是朝向城北走的啊!

后来,人们把诗中“明眸皓齿今何在”简化引申为“明眸皓齿”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女子的美貌,眼明齿白。

满城风雨

北宋有一个叫释惠洪的和尚,他著的《冷斋夜话》载:黄州(今湖北黄冈县一带)人潘大临,勤奋好学,善于做诗,一生中写下了不少好诗。有一年秋季的一天,他正靠在床上闭目养神,忽然听到窗外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十分美妙,不禁诗兴大作,但当他刚刚写下“满城风雨近重阳”这句诗时,催租子的人却闯进门来了。诗兴被破坏,这首诗也就再也写不下去。恰巧,这时他在临川(今江西临川县)的朋友谢无逸来信问他最近有无新作。潘大临当即回信一封,把这件事告诉了谢无逸,信中说:“秋天以来的景物,件件都是美好的诗句,只恨被俗气所遮盖住了。我昨天闲躺着的时候,听到窗外风雨吹打着树林的声音,于是起身在壁上题诗道:‘满城风雨近重阳’,突然,催租子的人闯了进来,败坏了我的诗兴,现在只好把这一句诗奉寄给你。”

“满城风雨”这个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引申来的。开始多用作形容自然景物;后来用作贬意词,比喻事情(多指坏事)一经发生,传播得快,引起轰动,到处议论纷纷。

满园春色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宋代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不值:没遇到,这里指没有进去;春色:春天的景色。

南宋的时候,有一年春天,诗人叶绍翁外出访友。当他来到这位朋友的住地时,只见柴门闭着,便举起手来轻轻地扣门,好半天也没见有人出来。猛然间,他一抬头,看见一枝娇艳的红杏花从墙头上伸了出来,由此联想到那满园子的春天景色,不禁诗兴大作,闲情逸趣地轻声吟咏,终成《游园不值》一诗。全诗共四句: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屐(jī基):底下有齿的木头鞋;扣:敲;柴扉:简陋的园门。

诗的大意是:或许是主人怕我穿的木头鞋上的小齿会给他花园里的苍苔上踏上印迹吧,所以我敲了好久的门也没有敲开。可是那满园明媚春色却是关不住的,有一枝娇艳的红杏花已经露出墙外来了。

后来,人们便把“春色满园关不住”引申为“满园春色”这个成语,比喻欣欣向荣的景象。

模棱两可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旧唐书·苏味道传》。模棱:意见或言辞含糊,不肯定;两可: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

苏味道,唐代文学家,赵州栾城(今河北栾城)人。他文才很好,只有几岁就能写文章,少年时与同乡李峤以文辞齐名,并称为苏李,所作诗集已失散,今仅存有十余首。

苏味道二十岁中进士,武则天当了皇帝,他官居相位。当时,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各政治派别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很激烈,他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和既得的利益,处理事情时总不拿出自己的主见,事事圆滑,模棱两可。他还常对人说:“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摸(同模)棱以持两端可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