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说:处理事情不要作明确的决断。因为要是发生错误,就要负责任。所以只须含含糊糊就行了。因此,当时就有人给他送一个“苏模棱”的绰号,以此相讥。
其实,就是这个苏味道,在另一类事情中,他并不模棱。在官场中他是依阿取容;在同农民打交道时,他却为改葬自己的父亲“侵毁乡人墓田”。相形之下,他那模棱的实质,不就看出来了吗?
根据这个故事,后来人们就引出“模棱两可”这个成语,比喻遇事和处理问题时,含糊其辞,不表示明确的意见,或没有一定的主张。
摩肩接踵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踵(zhǒnɡ肿):脚后跟。晏子做了齐国的相国。他身材矮小,不满六尺。当时一些诸侯国的国君,总想借机侮辱他。
有一次,晏子作为齐国的全权代表,来到了楚国。楚国就让人事先在城门边上挖了一个小洞,让晏子就从这个洞里进城。晏子看了看周围等着看笑话的人群,故着惊讶地问道:“哎呀,难道我今天来到狗国了吗?怎么要从狗洞门进去呢?”接待他的楚国官员讨了一脸没趣,只好引他从大门进了城。
晏子走进楚国的宫殿,等候在那里的楚王,站在高高的台阶上,斜着眼瞟了晏子一眼,装模作样地问道:“齐国难道就没有人了吗?为什么让你当了外交官呢?”晏子接过话题,理直气壮地驳斥道:“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意思是说:光我们齐国的都城临淄就有成百条街道,七、八千户人家,人们张开衣袖就能遮太阳,挥把汗水就象下雨一样,街上的行人肩擦肩,脚碰脚,怎么说没有人呢?
楚王把脸一沉,又轻蔑地追问一句:“既然齐国人多,为什么就派不出比你更强的人来了呢?”晏子笑嘻嘻地回答说:“大王,您不知道,我们齐国在委派外交使者出国时,有这么一条规矩:贤明的使臣就派他到贤明的国君那里去,无能的人就去见无能的国王。我晏婴是齐国最无能的一个,所以就被派来见大王您了。”
楚王本想计算晏子,自己却碰了颗硬钉子。一时间弄得,张口结舌,无言以对。
后来人们就把“比肩继踵而在”引申成“摩肩接踵”这个成语,比喻人很多,很拥挤。
马革裹尸
《后汉书·马援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公元四四年秋,东汉的名将马援在交趾立功回京,朋友们纷纷前往欢迎。当时有个以善于谋划而闻名的孟冀也前往祝贺,并向马援说了一些奉承的话。马援听了心中十分不快,他说:“我以为你会说一些正经话呢,没有料到你也随波逐流地来一味地夸奖我。武帝时伏波将军路博德开拓了七郡地方,封地不过几百户,而今我的食邑是三千,这是赏过于功啊,能保得住吗?你老先生何不指教我一下,帮助帮助我呢?”孟冀说:“我愚笨,不能办到。”马援严肃地说:“而今匈奴乌桓不断侵扰北方边境,我欲任先锋,作一个有志男儿。大丈夫当死于疆场,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耶?(意思是:用马皮裹着尸体运回国去埋葬罢了,哪里能睡在床上死在儿女身边呢?)”孟冀听了十分佩服地说:“真不愧为一大丈夫啊!”
后来人们引用“马革裹尸”来形容英勇作战,誓死如归的杀敌决心。
马首是瞻
《左传·襄公十四年》里记载了这祥一个故事:
春秋时代,有一次,晋国带领诸侯的军队去攻打秦国。晋军渡过泾水,一直打到了秦国的棫林,面秦国却顽强抵抗,不肯屈服。晋军的统帅荀偃一心要打败秦国,便下令说:“明天一早我们就驾车来战,把井填了,把灶铲了,不打败秦军,誓不回头。大家‘唯余马首是瞻’(意思是:大家都看着我的马头行动,即听从我的指挥,我的马头向什么地方,你们就朝什么地方前进。”
后来人们引用“马首是瞻”表示服从指挥或乐于追随。
卖剑买牛
《汉书·龚遂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汉宣帝时,渤海地区灾荒严重,人民饥不得食,无以为生,于是持刀举剑起义。为了平息人民的起义烽火,朝廷派龚遂到渤海地区去任太守。龚遂到任以后,一方面下令各县停止大规模地捕杀,对放下武器的人概不追究;而对持戈拿刀行劫者,严加惩处。另一方面,他又下令各县,凡手握锄镰从事生产的农民,不得有丝毫干扰,并要求普遍诱导民众中有刀剑者,“卖剑买牛,卖刀买犊”,从事生产自救。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