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珠薪桂”(米贵如珠,柴贵如桂),用来形容旧时物价昂贵,生活困难。
面壁九年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南北朝梁武帝时,天竺有一个很有学问的高僧名叫菩提达摩。他为了阐发他的禅宗教义,不惜远涉重洋,历时三载,来到中国讲学。
菩提达摩到达中国广州后,梁武帝曾派人把他迎至金陵,同他谈论佛理。因梁武帝不懂佛教禅宗教义,菩提达摩便由南京到河南。最后他在河南嵩山少林寺住了下来。为了参透禅理。菩提达摩面壁而坐,共达九年,终于开创了我国佛教中的一大宗派,他成为禅宗的始祖。少林寺的教徒为了纪念这位禅师,表彰他的刻苦精神,在少林寺内为他建立了“面壁庵”。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面壁九年”,用来形容勤学苦练,专心致志。
面面相觑
《三国演义》第十一回里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三国时代,曹操率兵攻打徐州。吕布趁此机会攻占了曹操的兖州和濮阳。曹操闻讯,急收军返回以保其家。
曹军日夜兼程来到濮阳,吕布引军与之大战。第一个回合,曹军大败,后退三四十里。部将于禁对曹操说:“吕布的西寨兵卒不多,今夜可引军去袭击;如若得了此寨,布军必然恐惧。”曹操认为于禁说得有理,于是在当日黄昏时引军攻击;布兵不能抵挡,四散奔逃。曹操夺了西寨后不久,吕布派出的援军便到了,于是三军混战;将到天明,吕布亲自引军来到。曹操势单,只得后退,但往北走,被张辽、臧霸杀了过来;往西走,又有郝萌、曹性、成廉、宋宪四将拦住去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众将死战,曹操当先冲杀,但箭如骤雨,无法前进。曹操无计可脱身,大叫:“谁人救我!”叫声刚落,马军队里一将踊出,此将乃典韦也。典韦飞身下马,插住两戟,取短戟数十枝在手,对从人说:“贼来十步乃呼我!”遂放开脚步,冒箭而行。当吕布的数十个骑兵追来,离典韦五步远时,典韦飞戟刺杀,一戟一人一马,无一虚发,立杀十数人,余众皆逃。典韦又飞身上马,挺一双大铁戟,冲杀前去。郝,曹、成、宋四将抵挡不住,各自逃去。典韦杀散敌军,救出曹操。正当他们寻路归寨时,背后喊声大作,吕布骤马提戟赶来;曹操“人困马乏,大家面面相觑。”曹操正慌乱的时候,夏侯惇引军来到,于是夏侯惇便截住吕布大战。两军斗到黄昏,大雨如注,乃各自收军。
后来人们引用“面面相觑”(觑:看)形容做错了事或极惊慌时,不知如何是好的样子。
妙笔生花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唐代诗人李白是继屈原之后的我国古代的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闪耀着灿烂的光芒。传说,他少年时代曾做过一梦,梦见他的笔头上生了花。后来便天才赡溢,文思敏捷,斗酒百篇,超群出众。
在今天看来,李白在诗歌创作上的伟大贡献,绝非得力于梦,而是他丰富的经历和刻苦学习的精神所铸成的。
后来人们把“梦见笔头生花”说成“妙笔生花”,用来称赞别人杰出的写作天才。
灭此朝食
《左传·成公二年》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时代,齐国逐渐强大起来,而鲁卫两国还很弱小,于是齐顷公带兵攻打鲁国和卫国。鲁卫两国向晋国求援,晋国派将军郤克带兵救援,齐晋双方在鞍这个地方发生了一场战斗,这就是历史上的“齐晋鞍之战”。齐顷公因取得了胜利而趾高气扬,根本不把晋军放在眼里,想来一个速战速决。开战那天,部下请他吃早饭,他骄傲地说:“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于是急忙出战。在战斗中,晋军勇敢沉着。晋军主帅郤克自擂战鼓,激励士气。他身中了箭,鲜血直流,仍然擂鼓不止,晋军听到鼓声,勇敢杀敌,把齐军打得大败,齐顷公也差点当了俘虏。这就是骄傲轻敌的结果。
后来人们用“灭此朝食”(此:这,指这伙敌人。朝食:吃早饭。消灭了敌人后再吃早饭)来表示渴欲消灭敌人的急切心情和斗争意志。
民不聊生
《史记·春申君列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战国时代,楚怀王听信秦使张仪的游说,和秦交好,后被诱入秦国,死在异乡。春申君黄歇怕秦国出兵灭亡楚国,便致书秦昭王,劝他与楚国交好,消灭韩魏两国。他在信中说:“你占了韩魏两国的许多土地,烧毁了他们不少的宗庙,杀害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