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成语故事 > 第18章

第18章

们的不少人民,这两个国家已被破坏得不成样子了。就是幸存者,也是亲族离散,‘人民不聊生’,生活无着。他们同秦国的仇恨是不共戴天的,如果你不消灭他们,必有后患,因此,你应同楚国联合去消灭韩魏。”秦昭王听信黄歇的话,果然与楚国结成了盟国。

后来人们用“民不聊生”(聊:依赖,凭借)来表示在剥削阶级的反动统治下,老百姓饱受压榨,生活痛苦不堪的景况。

鸣鼓而攻之

《论语·先进》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季孙氏实行社会改革之后,生产发展,经济繁荣,比周公更为富裕。季孙氏的臣子冉求(孔子的学生)仍觉不够,总想使季孙氏更加富裕。为此,他想方设法用田赋制以增加税收。孔子知道这事后,非常生气地向他的学生说:“冉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意思是:冉求不是我的学生,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攻击他。)

后来人们引用“鸣鼓而攻之”或“鸣鼓攻之”表示公开宣布罪状,加以声讨,或对反动言行进行公开批判。

磨杵成针

《潜确类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传说李白小时在四川眉山县的象耳山一所村塾读书。他贪玩好耍,不肯学习。有一天,他趁老师不注意就偷偷溜出去游逛,不觉来到流水淙淙的小溪边。他顺着小溪走不多远,忽然发现有个老太婆正在石头上磨铁杵,磨得非常带劲儿。李白觉得奇怪,便问老太婆:“磨铁杵干啥?”老太婆说:“我要把这个铁杵磨成一根绣花针。”李白非常惊异。老太婆见李白有些疑惑,就解释说:“只要功夫深,铁杵(棒)也能磨成绣花针。”李白听了,非常感动。他想:“白发苍苍的老太婆还满怀信心地要把铁杵磨成绣花针,我年纪轻轻的为什么不能克服困难搞好学习呢?”于是,他马上回到村塾向老师表示今后一定要努力读书。由于他专心读书了,学业进步很快,终于成了一位伟大的诗人。

现在四川眉山县象耳山还有李白的读书台,象耳山下的小溪后人称做磨针溪。溪旁还有一块石头,据说这就是从前李白遇到老太婆磨针的地方。

后来人们用“磨杵成针”(杵:舂米或捶衣用的棒)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功夫,一定能克服困难,做出成绩来。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