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成语故事 > 第19章

第19章

弱,而你还要去打越国,这不是跟眼睛看不到睫毛一样的道理么!”

后来人们用“目不见睫”比喻没有自知之明.

目不窥园

《汉书·董仲舒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汉武帝时著名的学者董仲舒,建立了一套新的儒学体系,成了儒家学派的大师。董仲舒年轻的时候就致力于《春秋》的研究,后来成了太学中的博士。他写有《文举》、《玉杯》、《清明》、《竹林》等数十篇对后世有较大影响的著作。他之所以能在学术上取得成绩,是跟他具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分不开的。他读书时,为了避免干扰,常常是“下帏讲诵,……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意思是:为了安心读书,经常放下窗帘,如此三年之久,没有看过一眼花园里的景色,他就是这样专心致志地学习。)

后来人们把“三年不窥园”说成“目不窥园”,用来形容专心读书,不受外界的干扰。

目不识丁

《旧唐书·张弘靖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唐朝幽州节度使张宏靖部下有两个军官,一个叫韦雍。一个叫张宗厚。他们倚仗势力,欺压人民,虐待士兵,过着花天酒地的糜烂生活。他们两个常聚在一起喝酒,一直喝到深夜。当他们喝到酩酊大醉之后,就由卫士扶着回去。士兵稍有不如他们意之处,就破口大骂。有一次,他们对士兵吼骂道:“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意思是:“现在天下太平无事,你们能拉得开两石重的弓,还不如识一个“丁”字。)

后来人们把“不如识一个丁字”说成“目不识丁”,用来形容人没有文化,一个字也认不得。

苜蓿生涯

唐·李颀《古今诗话》中有这样一段故事:

唐代有个薛令之,他在做随侍太子的右庶子时,待遇十分菲薄,生活也很清苦,这使他心中非常不满。为了发泄他对生活的不满情绪,便在墙上题了一首诗。诗的前四句是:“朝日正团团,照见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意思是:早晨的太阳是那样圆啊!它照着我饭桌上的盘子。盘子里装了些什么呢?乱七八糟地装了些苜蓿野菜。)

后来人们把薛令之所过的教书生活称为“苜蓿生涯”,用来形容塾师生活的清苦,也把贫困生活称为“苜蓿生涯”。牛衣夜泣

“牛衣夜泣”又作“牛衣对泣”,出自《汉书·王章传》。

王章,字仲卿,西汉时期泰山钜平(今山东省泰安县西南)人。他为人正直,忠于西汉王朝,身居高位,仍然能不顾自身的利害和得失,劝谏皇帝。因此,赢得了当时不少人的尊敬,很有一点名声。

可是,王章在做官之前却是十分贫困。在长安读书时,他和妻子住在一所简陋的房子里,屋里空空如野,连床和被褥都没有。夜里只得睡在牛衣(用乱麻或稻草编成的给牛披在背上的类似蓑衣的东西)之中。一天夜里,王章突然得病,而且病情严重。这时,他想到自己饥寒交迫,病魔缠身,很可能活不下去了,因此,扒在牛衣之中呜呜咽咽地哭泣起来,一边哭一边与妻子诀别。他的妻子是一个坚强而有主见的人,看到他这种样子,止不住生气地对他说:“仲卿,目前在京城朝廷做官的那些人,论才能,有多少人能比得上你?为什么你却因为眼前一点小小的困难和疾病就如此悲观失望?你这么哭哭啼啼有什么用?为什么不能自己振作起来呢?你的这种行为是多么卑怯啊!”由于妻子的精心护理,使王章很快恢复了健康,妻子的劝慰和鼓励,使得王章在学习中更加勤奋。不久,王章得到任用,一直当到京兆尹这样的大官。

王章当官以后,一直不肯依附有权有势的人。辅佐皇帝治国的是大将军王凤。王章当年进入官场,不断受到提拔,都是由王凤推荐的。但是王章却认为王凤不忠不贤,不肯依附于他,甚至准备劝皇帝罢免他。王章的妻子听到消息以后,劝他不要提出这样的奏章,要王章回想一下当初在牛衣中哭泣的情形,王章不听,结果被捕入狱,死于狱中。

后来,人们就从这个故事引申出“牛衣夜泣”这个成语,形容****的贫穷和困苦。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宁(读nìnɡ泞)为玉碎,不为瓦全”原作“宁为玉碎,不能瓦全”,出自《北齐书·元景安传》。

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换频繁。公元550年,高洋废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建立了北齐政权,称为文宣帝。元氏政权转为高氏政权以后,残酷地镇压元氏势力,积极培植高氏势力,同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