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成语故事 > 第20章

第20章

皮之不存,毛将安附

《左传·僖公十四年》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时代,晋公子夷吾流亡秦国,为了获得秦国的支持回国继位,曾答应事成之后,割五个城池给秦国作为酬谢。可是,他回国做了国君(即晋惠公)之后,并未履行诺言。不久晋国农业歉收,便向秦国购粮,秦仍慨然相许。一年之后,秦国因年景不好,向晋国购粮,晋惠公夷吾却不愿意。他的大夫庆郑认为不讲信义不行,便劝晋惠公不要这样,否则自己的国家就很难保证安全。可是另一个大夫虢射却认为先前没有割城与秦,秦已恨晋不浅,今天,即使答应了售粮与秦,秦国对我国的仇恨也很难消除,不如算了。他还打了一个比喻说:“皮之不存,毛将安傅。”(意思是:不割城给秦国是个根本问题,不解决这个根本问题,而答应给秦国粮食,仿佛只有毛而没有皮。既然皮肤都不在了,毛又依附在什么地方呢?)

晋惠公听了虢射的话,没有卖粮食给秦国。

后来人们引用“皮之不存,毛将安附”来比喻事物没有基础就不能存在。

披肝沥胆

《三国演义》第二十六回里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曹操起兵二十万,分兵五路至徐州,攻打刘备。刘备兵败,张飞突围后,望芒砀山而去,刘备无路可归,遂去投奔袁绍。关羽被围无法解脱,为保全刘备家眷,只得暂时投降曹操。

刘备在袁绍处,旦夕烦恼,一忧关羽、张飞不知去向,二忧妻小陷于曹营。袁绍得知刘备心中苦痛,便遣良将击曹。袁曹交战,关羽连斩袁绍名将颜良、文丑,刘备始知云长身在曹营。袁绍得知刘备二弟关羽斩了他的爱将,即令斩刘备之首。刘备表示愿修密书一封与云长,叫他前来辅佐袁绍,共诛曹操。袁绍为此高兴异常,即派人前往送信。关羽看毕书信,大哭,当即写书答云:“……近至汝南,方知兄信,即当面辞曹公,奉二嫂归。羽但怀异心,神人共戮。披肝沥胆,笔楮难穷……”

之后,关羽便去拜辞曹操,操知其意避而不见。关羽去志已决,遂率旧日随从,护送车仗,夺门而走。关羽一行,沿路屡遭难险,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在古城与刘备、张飞相聚。

后来人们引用“披肝沥胆”(披:打开。沥:滴下)比喻对人对事非常忠诚。

疲于奔命

《左传·成公七年》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楚国攻打宋国得胜之后,大将子重请求楚庄王把申、吕两个城池赏赐给他。楚庄王本想答应,由于申公巫臣说这是两个重镇,在防御北方侵略上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因此楚庄王便未允许。子重为此十分仇恨巫臣。庄王另有一个大臣名叫子反,他很想和夏姬结婚,可是巫臣却说夏姬命相不好,和她结婚会带来不幸。因此子反也十分仇恨巫臣。

楚庄王死后,楚共王继位,申公巫臣便借出使齐国的机会和夏姬一起逃到晋国去了,并做了晋国的邢邑大夫。这时子重和子反为了复仇,便杀了巫臣的家族,瓜分了他的财产。巫臣知道后十分气愤,便写信给他们说:“余必使尔罢(疲)于奔命以死。”(意思是:我一定要弄得你们东奔西跑,疲于奔命,不得好死。)

巫臣得到晋君的允许,出使吴国,与吴国结成了同盟,帮助吴国训练军队,唆使吴国不受楚国的约制,要吴国攻打楚国。一年之中,吴国进攻楚国七次,弄得严重、子反东奔西跑,十分狼狈。

后来人们用“疲于奔命”来形容奔走忙碌,应付不暇,以致精疲力竭。

蚍蜉撼树

唐·韩愈《调张籍》涉及这样一个故事:

张籍是韩愈的学生,他们师生之间,感情很深。当时有些狂妄自大的人,妄自评论李白、杜甫的诗文,韩愈对此十分生气,那时张籍也有急于成名之念,韩愈乃作《调张籍》这首五言诗。一则勉励张籍,一则抨击当时的狂人。这首诗的前六句是: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那能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这几句诗的意思是:李白、杜甫的诗歌存于天地之间,放射万丈光辉。不知道一伙无知之徒,为什么要故意攻击诽谤他们。这就象蚂蚁想动摇大树一样,未免太可笑,太不自量了。

后来人们使用“蚍蜉撼树”来比喻力量最小而妄想动摇强大的事物,就象蚂蚁想去动摇大树一样,自不量力。

匹夫之勇

《孟子·梁惠王下》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