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成语故事 > 第23章

第23章

鉴于七王叛乱的历史教训,武帝决定限制这些诸侯王的势力。诸侯王得到了消息,非常紧张,急忙去恳求武帝,说:“皇上,我们与您是至亲骨肉啊!先王分封给我们的大片土地,像狗的牙齿那样上下交错,彼此嵌入,就是为了我们可以彼此支援,互相牵制,让我们刘家的江山坚如磐石啊!你要收回我们的封地,那不是有负于先王的意愿吗?”

汉武帝听了,一时倒也说不出话来,他当面安慰了他们,暗中采用手段,下令让诸侯王把封地分赐给自己的子弟。这样,原来十几个大的诸侯国分成了许多小的诸侯国,削弱了割据势力,巩固了中央集权。

群策群力

策:谋划。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大家出力想办法。

西汉的哲学家、文学家杨雄有口吃的毛病,不能与人长久谈话,但写的文章非常有名。他早年爱作辞赋,后来又看不起辞赋,转而研究哲学,模仿孔子的《论语》,著作了《法言》。

在《法言·重黎》中,杨雄论述了汉王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争斗的情况。项羽兵多将广,但在楚汉战争中被刘邦的军队包围起来。后来他虽然突出重围,但到乌江边时,跟随他的只有二十八名骑兵了,而在追杀的汉军却有好几千。他知道末日已到,感叹地说:“这是老天爷要我灭亡。”说罢,拔出宝剑自杀。

项羽把自己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天之亡我”,这是一种天命观。杨雄反对这种观点,他在《法言·重黎》中假托一个人问自己:“项羽兵败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临死时还说此‘天之亡我’,这话对吗?”

杨雄回答说:“汉王刘邦善于采纳大家的计策,大家的计策又增强了众人的力量;项羽不采纳大家的计策,只靠自己的勇猛行事。凡是善于采纳别人计策的就能胜利,只靠自己勇猛之力的就会失败。这与天有什么关系呢?”

应该说,杨雄对汉楚相争中项羽失败、刘邦获胜的评价和看法是很正确的。入木三分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书断·王羲之》。

东晋时候,我国出了一位大书法家,这就是被历代书法家、鉴赏家称为最高楷模的“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从小喜欢练字,七岁就能写出一手好字。十二岁那年,一天,他见到父亲枕头下有一本介绍写字方法的书——《笔论》,就兴冲冲地拿着它去找父亲教他练书法。父亲说他年岁小,没有应允,答应待他长大后,一定教他练书法。王羲之一听急得跪下来向父亲请求说:“现在就教我吧,如果等长大了再学,那就太晚了。”父亲看他决心大,便答应了。

从那时起,王羲之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如痴如迷地苦练书法,即便在休息的时候,也在细心地揣摩着字体的间架结构和气势,心里想着,手指便在衣襟上画,时间一久,竟连衣襟都划破了。

王羲之的字越写越好,字迹既秀丽又矫健,到青年时期他已经是有些名气的书法家了。但王羲之仍然不停地苦练,走路、吃饭、乃至睡觉都在揣摩各书法家的笔势,手指不停地划字影。有一天,上了床,他还用手凌空划字,一不留意,竟划到妻子身上,妻子笑着说:“你怎么在人家身上划?自己的呢?没啦!”

没料到,就这句玩笑话,竟让王羲之悟及到应该创造自己的书体。从那以后,他翻读碑帖手迹,揉和百家之长,得千变万化之神,自成一体,他的字写得更加优美,苍劲了。据传说,有一次,王羲之把字写在木板上,拿给雕刻工匠照着刻下来,工匠刻木时,竟吃惊地发现墨迹已透入了木板三分深。

当然,这种传说未必真有其事,人们只不过借此来形容王羲之所写的字笔力雄劲,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后来人们也根据这个传说,引申成“入木三分”这个成语,多用来比喻说话、分析问题或写文章非常深刻。

入室操戈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后汉书·郑玄传》。操:拿;戈:兵器。

郑玄,字康成,是东汉时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人。他的祖先在汉哀帝刘欣时代做过尚书仆射。郑玄年轻的时候,就不愿做官,一心想研究学问。他的父亲多次责备他,但还是不愿改变自己的志向,只好送他进太学读书。后来他又四处投拜名师就学,共十余年。回到家乡后,又同当时研究经学的名士何休交上了朋友。何休把自己写的《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等三篇文章,送给郑玄看。郑玄看过后,不赞成他的观点,同样也写了《发“墨守”》、《“膏肓”》、《起“废疾”》三篇文章,针锋相对地逐一批驳何休学派R论点。何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