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藉七十里国土来统一天下的,商汤就是这样做的;但没有听到过拥有一千里国土而害怕别国的。《尚书》上写道:‘商汤**,从葛国开始。’天下人都相信商汤,因此,他向东方进军,西方国家的人民便不高兴;向南方进军,北方国家的人民也不高兴,都说道:‘为什么把我们放到后面呢?’人们盼望商汤,就象大旱天盼望天阴下雨一样。”……现在燕国的国君虐待他的老百姓,您去**他,燕国人民认为您将把他们从水深火热的苦难中解救出来,因此他们都用大竹筐装干饭、大瓦壶盛酒浆来热烈欢迎您的军队(这几句的原话是‘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水火之中也,箪(读dān丹)食(读sì四)壶浆以迎王师’〕。但是您却屠杀了他们的父兄,掠走了他们的子弟,破坏了他们的宗庙,抢走了他们的珍宝玉器,这怎么行呢?各国本来就害怕齐国强大,现在齐国的国土扩大了一倍,又这样不行仁政,当然会招致各国兴兵讨伐。您应赶快下令,将掳掠来的燕国老人小孩全部放回,停止抢拿燕国宝器,再同燕国人民商议,给他们立一位国君,然后你们从燕国撤军。这样做,使各国停止兴兵,还是来得及的。”
后来,人们从孟子的“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这句话中引申出“水深火热”成语,比喻人民生活极为痛苦。
水落石出
南北朝时,徐陵编撰的《玉台新咏》一书,收录了《古艳歌行》的若干内容,在其第一卷《翩翩梁上燕》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家兄弟二三人为生活所迫,流落他乡。衣服破了没有人补,想做新衣服没有人缝。有一次,他们遇到了一位好心的女主人,替他们补旧又缝新。女主人的丈夫见妻子为别的男子缝补衣裳,顿生疑心,跑到门口斜着眼睛,看她究竟为谁忙碌。女主人见丈夫如此,便坦然地对他说:“郎君呀,你用不着这样斜着眼睛看我,我对这些人的帮助完全是光明磊落的,就好象水里的石头那样,水清之后,石头就会看得清清楚楚了,事实的真相你迟早会明白的。”(原文是;“语卿且勿眄[读miàn面],水清石自见[读xiàn现]。”)
后来,人们从“水清石自见”引申出“水落石出”这句成语,比喻一件事情的真相完全清楚了。
水滴石穿
“水滴石穿”出自宋代罗大经所作《鹤林玉器》卷十。
据《鹤林玉器》记载,在宋朝时,崇阳县有一个县令名叫张乖崖。有一天,他看见一个管理钱库的库吏从钱库里出来,顺手拿了钱库一文钱装进了自己的口袋,便把那个库吏叫来查问,那个库吏爽快地承认那一文钱是钱库的,自以为这算不了什么。张乖崖要打他,库吏还不服气。于是,县令便提笔在案卷上批道:“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意思是说:一天偷一文钱,看上去算不了什么,但一千天就是一千文,绳子虽然很钝,但是日子久了,也可以把木头锯断,水从上往下滴虽然没有多大力量,但时间长了也可以把顽石滴穿。那个库吏还想狡辩,张乖崖一气之下便把这个库吏杀了。
后来,人们将“水滴石穿”作为成语,原意
是指水不断下滴,可以把石头滴出洞来。比喻虽然力量微小,但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地努力,天长日久就能获得成功。
双管齐下
北宋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里,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唐朝时,在吴地(今江苏苏州一带)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叫张璪,字文通。曾经做过检校祠部员外郎,后来一再降职,政治上很不得意。但在绘画艺术方面却很有成就。他擅长于画山水树石,在用墨方面很有研究。特别是画松树,有着独到的功夫。相传他在画松树时,能够一只手握两管笔,同时落墨作画,其中一管笔画树干或枯萎的树枝,另一枝笔画苍翠的树枝。画出的松树,生动逼真,被当时的人们称为“神品”,有着很高的声誉。
后来,人们便将张璪这种用两管笔同时作画的情况称之为“双管齐下”,并引以为成语用来比喻人们做某件事,同时采用两种有效的办法,也用来比喻人们为要达到某种目的,同时进行两种事情。
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末年大文学家陶渊明所作《桃花源记》。
东晋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大文学家陶渊明深知广大人民厌恶战争,向往安定。便在《桃花源记》中描写了一个与世隔绝、环境幽美、没有战祸、自得其乐的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文章写道;
东晋太元年间,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