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武陵地方有一个渔人,由于贪恋景色,不知不觉来到了桃花园。只见那里土地平坦、肥沃,一座座房屋整整齐齐,一簇簇桑树和竹林郁郁葱葱,田野的庄稼长势喜人,田间的小路四通八达,不时传来一阵鸡鸣狗叫之声,人们在地里辛勤耕作,孩子们在田头嘻笑玩耍,到处是一片和平宁静的气氛。人们见到这个渔人,很是惊奇。相谈之下,才知道他们的祖先是秦朝时躲避战乱来到这里的,他们安居乐业,与世隔绝,连秦朝到晋朝之间几次改朝换代也不知道。后来,渔人回去将此事报告了太守。当太守派人和他一起再来寻找这块“桃源”时,已经迷失了方向,找不到了。
后来,人们根据陶渊明的这篇记载,引申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多用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逃避社会矛盾的场所。亦有用来形容自然环境的安静、优美。
四分五裂
这句成语见于《战国策·魏策一》中《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
战国时期,秦、楚、齐、赵、韩、魏、燕七国争雄。到后来,秦国逐渐强大,成为七国中势力最大的一国,常常主动挑起战争,威胁其它六国。当时,有一个叫苏秦的人,便游说六国,用“合纵”的计策,联合起来抗御秦国。六国的国君采纳了他的策略,联合了起来,并请苏秦当了“合纵长”。这样一来,六国之间互相协助、互相支援,使得强大的秦国不敢贸然发动进攻。
这时,有个名叫张仪的魏国人跑到秦国,针对苏秦的“合纵”,向秦王提出“连横”的主张。被秦王请为宰相。
张仪为了实现其“连横”的计策,跑到了魏国,对魏王说:“魏国土地不足千里,人口不到三十万,国内交通不算发达。而且处于楚、韩、赵、齐四国之间。不管与这四国中哪一国关系搞不好,都会遭到进攻。与他们联合,必然导致国家四分五裂。”
接着,张仪又分析了苏秦的“合纵”不能持久,劝说魏王和秦国结成联盟,以免遭到亡国的危险。最后,终于说服了魏王。张仪凭着他的一张嘴,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地游说,终于破坏了六国的联盟,达到了各个击破的目的。
后来,人们便把“四分五裂”作为成语,形容主张不一致,行动不统一。
四面楚歌
这句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楚汉相争时期,经过多年的反复争夺,刘邦终于扭转了败局,摆脱了被动挨打的地位,在军事上取得了主动权,并得到了其他诸侯的支持。
公元前202年,刘邦会合韩信、彭越、刘贾等各路兵马,乘着项羽军队向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开拔的机会奋力攻击,终于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县南)这个地方将项羽团团围住。这时,刘邦方面兵强马壮,粮草充足,项羽方面不但兵马很少,而且粮草也几乎没有了。刘邦又让汉军唱起楚国的歌子,造成楚军的误会,以动摇楚军的斗志,项羽果然上当。夜里,项羽听到四面包围的汉军都在唱楚国的歌,大惊,说:“难道刘邦已经占领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楚人这么多呢?”说着,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中喝酒解闷,并与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作别。
当夜,项羽带着八百多名骑兵突破重围。天明,刘邦发觉,派兵追赶,最后,项羽只身逃到乌江江畔,走投无路,自杀而死。
后人根据这个故事中项羽垓下被围的情节,引申出“四面楚歌”这句成语,比喻孤立无援、四面受敌的窘迫处境。
生吞活剥
“生吞活剥”出自唐朝刘肃所作《大唐新语·谐谑)》。
唐朝初年,河北枣强县(今冀县)县尉张怀庆喜欢抄袭著名文人的文章。有一个名叫李义府的人写了一首五言诗,原文是:“镂(读lòu漏)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自怜回雪影,好取洛川归。”张怀庆将这首诗改头换面,在每句的前面加上两个字,变成一首七言诗:“生情镂月成歌扇,出性裁云作舞衣,照镜自怜回雪影,来时好取洛川归。”这种明目张胆的抄袭行为遭到了人们的鄙弃,有人讥讽张怀庆的这种抄袭手段是:“活剥张昌龄,生吞郭正一。”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生吞活剥”这句成语,比喻生硬地搬用或抄袭別人的言语或文章。现在多用来比喻学了别人的东西不能消化吸收,只知生硬地接受或机械地搬用。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出自《后汉书·冯异传》。人们引用这个成语,是用来比喻在这里失败了,在那里却得到了胜利。
公元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