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夏,汉光武帝刘秀夺取了农民起义的成果,建立起东汉政权。接着,刘秀又把屠刀指向农民起义军,特別是赤眉军。
公元26年春,由于军粮短缺,樊崇不得不带领几十万赤眉军离开长安,向西挺进。但是,由于隗嚣率兵占据天水郡拼命阻击,使起义军难以西进,只得又退回长安。这一年冬天,赤眉军的粮食供应仍然十分困难,不得不于十二月引兵东进。刘秀看到邓禹多次败在樊崇的手下,便改派冯异代替邓禹,率军西进,在华阴一带与赤眉军相持达六十多天,经过几十决战斗,各有胜负。起义军虽然有个别将领带领少量部队投降了冯异,但是,双方兵力仍然相差无几。冯异准备用招抚的手段引诱、分化起义军,但邓禹、邓弘不听指挥,带着配合作战的军队向起义军进攻,被起义军用诱兵之计打得大败,冯异率主力救援,由于士卒又饿又累,被起义军打得落花流水,邓禹只带领二十四骑逃到宜阳,冯异连战马也弃却了,只带着几个人,逃回营寨。
后来,冯异重新集结了军队,又让一部分部队改扮成与赤眉军相同的装束,在两军相持的时候突然出击,起义军分不清敌我,遭到重大损失。只剩下十几万人,又在宜阳被刘秀重兵包围,在粮尽力竭的情况下,投降了刘秀。
战斗结束后,刘秀下了一道诏书,慰劳冯异,其中有这么几句话:“开始虽然在回谿(读xī西)受到损失,最后终于在渑池一带取得了胜利。初虽有失,而终得成功。”(原文是:“始虽垂翅回谿,终能奋翼渑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这个成语见于《三国志·三少帝纪》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
三国后期,魏国的大权逐步被司马氏所掌握。魏王只不过是司马氏一家的傀儡而已。公元254年,司马师废曹芳,立曹髦(读máo毛)为帝。司马师死后,司马昭继任大将军,朝廷大权仍然掌握在司马氏一家的手里。曹髦看到曹氏的威权一天天失去,司马昭又在暗中策划取而代之,内心非常气愤。便召集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等人密商对策。曹髦对他们说:“司马昭企图篡权的野心,是人所共知的(原文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坐等被废弃被侮辱,现在,我要与你们一起去讨伐他。”王经提出:司马昭重权在握,非止一日,只靠少数人马不解决问题。希望曹髦重新考虑一下。曹髦激动地说:“我已决定这么干,即使死,也没有什么可怕,更何况不一定死呢?”王沈、王业跑出王宫把曹髦的计划偷偷地告诉了司马昭,当曹髦带领百名宫廷护卫前去攻打司马昭时,被司马昭手下的人杀死了。
司马昭看到篡夺王位的时机尚未成熟,因此,曹髦死后,改立曹奂(读huàn幻)做了傀儡皇帝。直到公元265年底,才由司马炎将曹魏推翻,建立了晋朝。
根据这个故事,后人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引为成语,指人所共知的阴谋野心。
司空见惯
这个成语出自唐代孟棨《本事诗·情感》。
唐朝时,有一个担任过“司空”职务的人,名字叫李绅。李绅被罢免职务以后,心情苦闷,常常借酒浇愁,而且常常喝醉。有一次,因慕刘禹锡之名,他把刘禹锡请到家中,摆下丰厚的酒宴招待他。
刘禹锡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的诗和文章写得都很出色,中过进士,并在京城做过监察御史。公元805年,刘禹锡参加王叔文等人的政治革新。革新失败以后,他被贬职,曾任连州刺史、朗州司马、夔(读kuí奎)州刺史、和州刺史、苏州刺史等职务,由于官场失意,使他有机会接近社会的中、下层,因而写下了不少的好诗。
这一回,他应邀到李绅司空家作客,畅饮之间,李绅让当地出名的歌妓作陪劝酒,给他们唱歌。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即席赋诗,原文是:“高髻云鬓新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诗中“司空见惯”是指李司空(李绅)见惯了,不觉得奇怪了。后来,人们便把“司空见惯”引为成语,比喻事情十分常见,不足为奇。
死有余辜
“死有余辜”出自《汉书·路温舒传》。
西汉时期,有一个法律学家,名叫路温舒。路温舒从小喜欢研究法律,加之他刻苦学习,掌握了丰富的历史知识,熟悉当时的各项律令。由于他曾在监狱里当过看守和狱吏,因此,也深知监狱里的黑暗。汉宣帝刚刚即位不久,路温舒就给汉宣帝上了一道奏疏,名叫《尚德缓刑书》。在《尚德缓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