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成语故事 > 第27章

第27章

恢复国家的统一而建功立业。正是在这种思想感情支配下,他写下了南园诗十三首。其中第六首,全诗共四句: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寻章摘句:谋篇琢句地讲求词藻;雕虫:没什么大用处的技艺;辽海:指辽东半岛,因南临渤海,故称辽海。

诗的大意是:透过窗帘,看见破晓的残月象弯弓一样挂在天边;经常彻夜不眠地为谋篇琢句寻求词藻,成天就消磨在这雕虫小技之中。你难道没有看到辽东渤海一带,年年都在打仗吗?即便写出了象宋玉那样的好文章,又有什么地方需要它呢?

后来,人们就把“寻章摘句”引申为成语,原指寻求、摘取书本里的现成词句来丰富辞藻。现在又用来比喻套用前人章法、知识,没有创造性。

先忧后乐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宋史·范仲淹传》、《岳阳楼记》。范仲淹是北宋时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两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就带着他改嫁到山东长山的一个朱姓人家,寄人篱下受人凌辱的境遇,使得范仲淹从小学习就非常刻苦。年龄稍大后,他了解到自己的家事,更是昼夜苦读。

二十三岁那一年,他含泪辞别了母亲,不远千里,到著名的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书院求学。在学习期间,他的生活极其俭朴,为了磨炼自己的刻苦精神,集中精力学习,不让吃饭占去太多的时间,坚持每天只吃稀粥。冬天来了,便将稀粥冻成块,吃时切一、二块。范仲淹的艰苦生活,使周围的同学很受感动。有一位同学是当地留守(地方官)的儿子,把范仲淹的事告诉了他的父亲,并从家里拿来一些上等饭菜送给他。范仲淹开始不肯收,后来,实在推辞不了,才勉强收下,但他却从不吃它。几天以后,这位留守的儿子看见这些食物都腐烂了,便问范仲淹:“我父亲听说你生活很苦,特地要我把这些饭菜送给你,而你却不肯吃,难道我们这样做得罪了你吗?”范仲淹回答说:“对你和你父亲的深情厚意,我非常感激。只是我吃惯了稀粥,要是现在吃得太好了,怕以后就吃不进稀粥了。”

宋真宗时,范仲淹中了进士,在北宋王朝中当了官。做官了,有了富裕的生活条件,但他没忘掉了自己过去的贫困,仍然过着简朴生活。史书上就记载着范仲淹家“非宾客不重肉”。正因为这样,范仲淹为官清廉,比较关心民间疾苦,办了不少对百姓有益的事。而对官场中那种贪污腐化的陋习,却嫉恶如仇,就是对于皇帝、权贵这方面的问题,他也敢直言,提出批评。天圣年间,江、淮、京东一带大旱,再加上蝗灾,百姓饥苦不堪。范仲淹当时在朝为右司谏,他请仁宗派官吏去赈济。终日在宫中宴饮享乐的仁宗,却不予理睬。范仲淹就对仁宗说:“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仁宗被问得答不上话来,不得不派他去安抚江淮地区的百姓。范仲淹每到一地,开仓分粮,救济受灾的民众。

范仲淹生活的时代,正是北宋王朝走向衰弱的时期,社会矛盾十分尖锐。面对危机四伏的局面,范仲淹早就有了改革朝政的思想和主张。他多次向朝廷上疏提出改革的意见,但都未得到皇帝的理睬。直到公元1043年,宋仁宗在内扰外患的逼迫下,也感到再不改革,统治地位就维持不下去了,才向范仲淹等人问及治国之策。范仲淹便向仁宗上了一封《答手诏条陈十事》的奏疏,提出十项改革主张,包括整顿吏治、培养人才、发展生产、加强武备等内容,而以整顿吏治为中心,以裁减冗官、选拔“贤能”为整顿吏治的手段。当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作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员的范仲淹,不可能找到根本解决北宋社会危机的途径。但从当时来看,他所提出的改革主张及其实施,在历史上还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这次改革,由于贵族、官僚的反对,新政实行不到一年就失败了。范仲淹也被迫离开朝廷,到陕西、浙江的一些地方当了地方官,著名散文《岳阳楼记》,就是他改革失败以后的作品。在这篇散文里,他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格言,也正是他一生奋发以求的信念。

根据这个记载和故事,后来人们便引出“先忧后乐”这个成语,比喻对人民群众疾苦的关心;有时也用来比喻事先能苦思劳作,则事后可得到安乐。

先发制人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发:开始动作,发动;制:限制,约束。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后,四处响应。这年9月,会稽(今浙江绍兴)郡郡守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