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成语故事 > 第27章

第27章

通,看到形势不妙,也怕会稽发生起义,就找着项羽的叔父项梁,说有要事相商,试探地说:“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意思是说:长江西北一带全都起来造秦二世的反,这是秦王朝将要灭亡的时候了。我听说,先发就能制人,后发则为人所制。我想发兵,请你和桓楚来率领。当时,桓楚这个人因触犯秦王朝的刑律逃亡在外,项梁也早有起义的准备。于是便推说,桓楚逃亡的地方只有项羽才知道,就把项羽叫进来,乘机杀死了殷通。项梁提着殷通的人头,佩带着郡守的大印,当众宣布起义。当地的老百姓本来都痛恨秦朝的官吏,现在项梁起来,杀了郡守,真是大快人心。他们都拥护项梁做了会稽郡守,立项羽为偏将。

那时候,项羽是个二十四岁的青年。乡里亲友中年龄跟他差不多的年轻人,都知项羽的本事,都乐意跟他在一块儿干。不到几天功夫,项羽这位偏将就有了一支八千人的队伍。因为这些青年都是当地的子弟,旧时的相好,大家都重义气,就称为“八千子弟兵”。这支队伍,威风凛凛,勇气百倍,很有战斗力,成了项羽成就霸业的骨干力量。

根据这个故事,后来人们引出“先发制人”这个成语,原指战争中的双方,先发动的往往处于主动地位,可以控制对方。现在多用来泛指先下手、早下手就能争取主动。

先斩后奏

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酷吏传》。斩:杀头,封建时代的一种死刑;奏:指封建时代臣子向皇帝口头或上疏陈述意见。

东汉时期,社会上有不少豪绅和不正当的人,加之当时交通不便,地方很大,地位稍高一点的官吏,很难及时了解到地方的事。于是不少地方就出现了“临民之职,专事威断,族灭奸轨,先行(与斩同义)后闻。”意思是说:一些地方官吏,随便断案,甚至对犯法的人判了灭族之罪,事先也不报告,即所谓“先行刑而后闻奏也”。

相传,东汉光武时,董宣继任洛阳县令时就有过这样一件事: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的家奴,杀了人,一直逍遥法外。有一天,董宣趁湖阳公主外出的时机,带人将凶犯抓获,并就地处死了。这下子,惹怒了湖阳公主,立即进宫向光武帝告状。刘秀责问董宣为什么杀人不先报告他,要判处董宣死刑。董宣据理辩驳,光武帝也只好不再追究了事。

根据这些记载和故事,后来人们就引出“先斩后奏”这个成语,现在多用来比喻某些事未经请示,就自行处理了,造成既成事实,再向上级报告。

休戚相关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国语·周语下》。休:喜;戚:忧伤,不幸。

公元前580年,晋厉公继承王位以后,他害怕王室公子为争夺权利而招惹事端,就把许多公子排斥到国外去。有个叫姬周的公子,被排斥到周朝世卿单襄公手下去做臣子。姬周是一个深明大义的人,他虽然身在异国,却日日夜夜关心着自己国家的安危、祸福。每当听说晋国发生了不幸的事情的时候,就整日闷闷不乐;每当听到晋国有了喜庆之事时,他就满心欢喜。单襄公很赞赏姬周这种品德,因此非常器重他。单襄公病重的时候,还特地嘱咐他的儿子顷公说:我死了以后,你还要诚恳地对待姬周啊!他“为晋休戚,不背本也”。意思是说:他对自己的国家那样关心,就是不忘本。将来他回到晋国,一定会受到人们的爱戴。

果然,不久晋国发生内乱,晋厉公被杀。姬周回到了晋国,被拥立为国君,这就是晋悼公。

根据这个故事,后来人们就引出“休戚相关”这个成语,比喻彼此利害一致,关系非常密切。

欣欣向荣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东晋陶渊明《归去来辞》。欣欣:草木茂盛的样子;荣:茂盛。

陶渊明,又名潜,他在四十一岁那年,因不满官场的黑暗辞去彭泽县令后,就动身回乡隐居去了。在回乡的路上,他一边走一边想:还是辞去官职回去的好啊!要不然为了免于饥寒,违背自己的意愿去做官,让心被形体所驱使,这又怎么能不愁闷、悲伤呢?现在认识到过去已经做错了的事情,已无法不让它错了,可将来的事情还是可以挽救。一回到家,又受到家人的欢迎,连忙取出酒来一边自斟自饮,一边观赏着庭院里的茂盛树木,心里真高兴啊!再到田园里去走一走,农夫们告诉他春天已经到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意思是说:树木春草长得生机蓬勃,山泉小河的水细细长流。

以后,陶渊明就把他返回家乡途中的心情和到家之初的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