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成语故事 > 第32章

第32章

中秋之日,史进邀请少华山头领朱武、陈达、杨春前来庄上宴饮。正当他们在后园饮酒叙谈之际,忽听墙外喊声四起,火把乩明。史进上墙一看,只见华阴县县尉引着两个都头及三四百士兵前来捉拿朱武等人。史进并朱武等略为计议之后,即便放火焚烧庄院,带领小喽罗并庄客杀将出去。陈达、杨春一家一朴刀,结果了两个都头的性命,县尉吓得屁滚尿流,慌忙骑马奔逃,众官兵四散逃命。史进、朱武等杀散官兵之后,即来到少华山寨内,杀牛宰马,贺喜饮宴。

史进在少华山住了几日,辞别朱武等人去关西经略府寻师父王进。史进独自一人,夜住晓行,半月之后来到渭州。渭州也有一个经略府,史进想“莫非师父王教头在这里?”于是史进走进一家茶坊寻问,茶坊主人不知王教头的去向。恰在这时鲁智深走进茶坊,于是史进便向鲁提辖施礼请问。当鲁智深得知史进是史家村的九纹龙时喜不自胜,挽着史进的胳膊便要去酒店饮酒。

二人出得茶坊,在街上走了三五十步,只见史进原来的师父打虎将李忠在街上使枪弄棒卖膏药,于是史进、鲁提辖便邀李忠一同去吃三杯。“当下收拾了行头药囊,寄顿了枪棒,三个人转弯抹角,来到州桥之下一个潘家有名的酒店。”三人在酒楼上饮酒说些闲话,较量些枪法,十分投合。

后来人们用“转弯抹角”形容行路曲折很多。也用来比喻说话不爽直。

捉襟见肘

《庄子·让王》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时代,鲁国有个人名叫曾参,是孔子的学生,住在卫国,生活十分穷困。他穿的衣服破烂不堪,“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纳履而踵决。”(意思是:只要稍微用力整理一下帽子,帽带儿就立刻断了;稍微扯一下衣襟,胳膊就露出来了;一穿鞋子,鞋后跟儿就破了。)曾参虽然生活穷困,但他仍十分重视道德修养,苦读诗书。后来,他传孔子之道,述《大学》,作《孝经》,被后世称为宗圣。

后来人们把“捉衿而肘见”说成“捉襟见肘”,用以形容衣服破烂,生活穷困;也用以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

滋蔓难图

《左传·隐公元年》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郑国的武公从申国娶了一个老婆,名叫武姜。武姜生了两个儿子,即庄公和共叔段。庄公是难产倒生的,为此,武姜不爱他。武姜要武公立共叔段为武公的继承者,武公不答应。庄公继位之后,武姜要庄公把制这个险要的地方作为共叔段的封地,庄公不答应。最后,庄公把京这个地方给了共叔段。共叔段得到封地后,便在京城大事建设,企图扩充势力以对抗庄公。郑国大夫祭(zhái)仲看出了共叔段的图谋,便去劝庄公说:“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意思是:姜氏有什么能满足得了她呢?不如早点给她安排一个适当的地方,[不要使他们扩充势力,势力扩充了,就难于对付啊!]这就和野草一样,不能让它们滋长,一旦蔓延滋长起来,就很不好收拾了。)

后来人们把“无使滋蔓!蔓,难图也”,简缩成“滋蔓难图”,用来比喻如果让祸患滋长漫延起来以后再去制服那就困难了。

自不量力

《左传·隐公十一年》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时代,郑、息两国同是姬姓,两国之间不曾有过战争。后因言语相违,结下仇恨。于是息国就发动战争,攻打郑国。息国弱小,郑国强大,所以,这场战争以息国失败而告终。对于息国的打仗,人们评论说:“息之将亡也,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征辞,不察有罪,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意思是:息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它不讲道德,自不量力,又不亲善自己的同族亲人,不对证言语不和的实际情况,不仔细辨别谁是有罪的,犯了这五种错误还要去攻打别人,结果被打得大败,不是应该的吗!)

后来人们把“不量力”说成“自不量力”,用来表示不估计自己的能力,或对自己估计太高。有时也把“自不量力”说成“不自量”,其义相同。

自惭形秽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晋朝的卫玠生得眉清目秀,漂亮异常。有一天,他乘羊车进城,人们见卫玠好象是个玉雕之人,都争先恐后地前来观看,闹得个满城风雨。

卫玠有个舅父,名叫王武子,官为骠骑将军,人也生得十分漂亮,可是他见到卫玠时就不免有自惭之感。他说:“珠玉在侧,觉我形秽。”(意思是: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