玠在我身旁,我就感到自己丑陋了。)
后来人们把“觉我形秽”说成“自惭形秽”,用以表示自己貌丑,与別人相比而感到惭愧。引申为自己不如别人,因而感到惭愧。
自郐以下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时代有个季札,是吴国人。有一次,他在鲁
国欣赏周代的音乐。他对《诗经》里的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齐、豳、秦、魏、唐、陈的乐曲都发表了意见,然“自郐以下无讥焉。”(意思是:从郐国以下的乐曲,他就没有发表意见。)因为他认为郐国以下的乐曲没有什么值得评论的,所以就没有发表意见。
后来人们引“自郐以下”(郐:西周时的诸侯国名)来比喻从什么以下就不值一谈。
自相矛盾
《韩非子·难势》中有这样一则寓言:
从前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为了招徕顾主,便夸耀他的矛非常锋利,不管什么东西都能刺穿。过了一会儿,他又夸耀说:“我这盾哪,非常坚硬,不论多么锋利的武器都刺不穿。”有人就问他:“用你的矛刺你的盾又怎么样呢?”那个卖矛和盾的人被问得膛目结舌,没法回答。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自相矛盾”,用来比喻前后不相符合,反相抵触。
自怨自艾
《孟子·万章上》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孟子的学生万章对一些历史事件有所怀疑,便去问孟子道:“有人说:‘到禹的时候,道德就衰微了,天下就不传给圣人而传给自己的儿子了。’老师,这话可靠吗?”孟子回答说:“不,不是这样。从前舜把天下推让给禹;十七年后,舜死了,禹为了让位给舜的儿子益,便躲到阳城去了。尽管这样,天下的百姓仍然跟着禹,这正象尧死之后,百姓不跟尧的儿子却跟随舜一样。后来禹把天下推让给益,益在位七年,禹死了,益又为让位给禹的儿子启而躲到箕山之北去了。当时朝见天子的人,打官司的人,都不去益那里,而去禹的儿子启那里。他们都说:‘启是我们君主的儿子呀!”万章顿有所悟地说:“原来是这样啊。”
万章想了一想又问:“听说汤的贤相伊尹曾帮助汤统一了天下,是这样的么?”孟子说:“是这样的。伊尹帮助汤统一了天下,……后来,汤的孙子太甲继承王位,他破坏了法度,伊尹便流放他到相邑;三年之后,太甲悔过,‘自怨自艾。’(意思是:自己怨恨自己的错误,并自己改正。)能够以仁为怀,唯义是从,完全听从伊尹的教训,伊尹迎接他回到亳去做天子。事情就是这样。”万章觉得要解决的问题都解决了,于是对孟子说:“老师,麻烦您哪,以后有问题再来请教。”说完,便告辞而去。
后来人们引用“自怨自艾”表示自己犯了错误,自己悔改。现在只指自己悔恨,不包括改正的意思。
自作孽,不可活
《孟子·离娄上》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孟子对来访者说:“从前有个小孩儿唱了一首儿歌道:‘清亮的水可以洗我帽子上的缨,浑浊的水可以洗我的脚。’孔子听后就对他的学生说:‘水清就洗帽缨,水浊就洗脚,这是由水本身来决定的。’所以,受人侮辱的人,他一定先侮辱了别人。家庭也是这样,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去毁坏它。国家也是如此,总是由于自己先造成了被讨伐的原因,然后别国才会讨伐它。正如《尚书·太甲》上说的,‘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意思是:天给你造作的罪孽,还可以逃避;自己造作的罪孽,就是逃也逃不脱。)”
后来人们引用“自作孽,不可活”来表示一个人作了恶就难逃脱罪责。
邹缨齐紫
《韩非子·外诸说左上》中有这样两个故事:
邹君好服长缨,左右皆服长缨,缨甚贵。邹君为此十分担忧,于是问他左右的人该怎么办,左右的人回答说:“你好服长缨,百姓也喜欢服长缨,因他们认为这样穿着才显得高贵。”邹君听了之后,先自断其缨而出,百姓见了,也都不再服长缨了。
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一国的人就都爱穿紫色的服装。齐桓公担忧紫贵,便对管仲说:“我好着紫服,全国人都爱穿紫服,我患紫贵,如何制止?”管仲说:“你要制止,那也不难,你怎么不试试你不穿紫色的衣服,看有什么反应。以后你可对左右的人说:‘我非常讨厌紫色的臭气。’而对那些穿紫服来见你的人,你就对他说:“‘请退两步,我厌恶紫色的臭味,’”齐桓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