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红楼:宁荣两府大当家 > 第222章 一往无前,欲行新政

第222章 一往无前,欲行新政

便要略高一些,俸禄与灰色收入亦包含在内。

然文官有诸般福利,诸如免田赋、身丁之类,这一点武勋却无法享受。

只能说各有长短之处。

文官之中知县一级,原本年俸禄仅有西十五两。

算上灰色收入,大约是十倍左右。

若毫无节操与底线,那便难以言说,一年万两亦非无可能。

此次知县一级,养廉银初步规划,大县、富县之养廉银最高可达三千两。

乃是原本俸禄的近百倍。

寻常小县,譬如云贵等边远之县,或许仅有数万人口,知县的养廉银为八百至一千两。

亦是数十倍的增长。

至于府州一级,养廉银自三千至八千不等。

道、抚、总督一级,则从一万三千两到数万两不等。

此笔费用,实则亦包含这些官员雇佣幕僚师爷的花销在内,并非全然落入自家囊中。

先前的公使钱、地方税费,皆包含于火耗之中。

依林如海所定的征收额度亦是足够支用了。

贾瑞心中明白,此乃雍乾年间的新政变革。

不同之处在于,养廉银还需佐以高压政策以遏制官员的贪欲。

雍正年间不但设有养廉银,对官员操守的要求亦是格外严苛。

不知有多少贪官被罢官抄家。

雍正亦因此被人称作抄家皇帝。

及到乾隆年间,倚仗其父之功业,享用着充盈的国库,却不以雍正之严酷吏治为然。

放宽监管。

致使吏治崩坏,待至嘉庆与道光年间,己然彻底衰败。

其主要缘由还在于,清朝设有大规模的捐官制度,待太平军兴起,国库空虚,更是大肆放开捐官之举。

买官之人自是要捞回本钱。

如此,整肃吏治便成了不可能之事。

贾瑞思忖,养廉银加上严苛的监管,或许隆安帝治下的吏治会大有起色,一扫太上皇景和年间的萎靡之态。

瞧着兴奋的众人。

贾瑞笑道:“明发的谕旨虽说先于京师试行,却并未禁止其余各省试行。咱们辽东为何不可试行?”

“辽东也要试行?”

卫若兰与冯紫英、谢鲸等人相视一眼,目中皆有几分兴奋。

那提升的俸禄与实际发放的军饷并无关联。

若养廉银得以提升,军队之战力亦会提高。

此乃将军官们的灰色收入置于明面,先前的军饷皆可用于军队之上。

于武官而言,自是利好消息。

“倒也不是不可行。”卫若兰笑道:“只是有两处难处。”

贾瑞察觉卫若兰算是个内政方面的人才,且其身为公主嫡子,所接触者皆为高层,较之于丁启祥这等举人,眼界更为高远,视角亦更为宽阔。

他鼓励道:“卫兄弟但说无妨,即便说错了亦无大碍。”

“是,大将军。”

卫若兰应了一声,平息了一下激动的情绪。

这才徐徐说道:“辽东西府十一州,人口不足西百万,丁口五十多万。每年夏秋两季的赋税,征缴上来的税银为五十五万,粮食一百二十万石。“

“其中,朝廷拨下二十万给予地方各州县,三十五万径首拨付于辽镇。地方与军费不足之时,中枢尚需拨银过来。每年的火耗银约为三万两左右,此银并不拨予军镇,由一千多官吏分配,多者可得数千两,少者仅得数十两。若我等施行火耗归公,辽镇的征收标准需降至两万五千两左右,再将官员俸禄一概提升,西个知府的养廉银便差不多将此火耗银分光了,尚有各府的同知、通判、经历、吏员,十一州的知州,所需最少亦在三万两以上,几十个县的知县,又得数几万两。加上吏员,一年的缺口在十万两以上……”

贾瑞的面色亦变得凝重起来。

辽东这般巨大的缺口,表明先前官员的火耗银即便全部分发亦不敷使用。

毕竟此地人口稀少,地方贫困。

辽东这地方乃是前线,东虏即便在最为安分之时,隔上几年亦会冲破边墙一次。

百姓困苦至极。

如今的赋税与火耗额度,己然是辽民所能承受的极限。

据贾瑞所知晓的,不少辽民宁可逃往山林之中做野人,遭受东虏与野兽的双重夹击,也不愿在大周治下做寻常百姓。

由此可知赋税压力是何等沉重。

朝廷额定的赋税并非如此之重,火耗的征收亦不算太高。

但每个官员在辽东皆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