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现代军医穿越东汉救世 > 第152章 五丈原的回响

第152章 五丈原的回响

。他太了解这个老对手了。“此乃司马懿安三军之心的诈术耳。”他声音沙哑,对身边的姜维、杨仪等人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若其真欲战,岂待千里请命于天子?此不过借天子之威,堵众将之口,激我军之怒,诱我主动强攻其坚垒罢了。传令各营,严加戒备,不可轻动!”

司马懿的营帐内,喧嚣散去。他卸下沉重的甲胄,听着斥候回报蜀营按兵不动的消息,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如老狐般的笑意。他转向一直静观其变的谋士辛毗:“吾固知孔明能料吾心。然此一番做作,营中诸将可安否?”

辛毗拱手:“太尉英明。诸将皆知天子之意在持重,虽心有不甘,亦不敢复言矣。蜀军虽未动,然其上下求战不得,怨气日积,亦足损其锐气。” 司马懿点点头,目光再次投向地图上那片被渭水隔绝的蜀军营寨,投向那个与他隔河斗智的宿敌身影。他深知,自己精心构筑的铁壁和这场“请战”的闹剧,已经将诸葛亮和蜀汉大军牢牢钉死在了五丈原这片狭窄的土地上。剩下的,只需等待。

---

秋风愈发凄紧,吹动着五丈原上枯黄的野草,也吹熄了诸葛亮案头那盏摇曳了太久的油灯。军营里弥漫着一种压抑的死寂。士兵们面黄肌瘦,眼神空洞。屯田所得,加上蜀道艰难运来的那点微薄补给,在数万大军面前杯水车薪。营中粮官每日报来的数字,都像冰冷的刀子,剜着诸葛亮的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丞相……”姜维的声音带着哽咽,捧着一碗稀得能照见人影的粟米粥,“您……多少用一点吧。”

诸葛亮无力地靠在凭几上,连摇头的力气似乎都已耗尽。他的目光越过姜维,投向帐外。视线所及,士兵们三三两两蹲在营帐角落,用小刀刮着树皮,或者在泥土里翻找着可能存在的草根。一个瘦骨嶙峋的年轻士兵,正小心翼翼地将一小块刮下的树皮塞进嘴里,费力地咀嚼着,脸上是麻木的痛苦。另一个老兵,对着空空的陶碗发呆,眼神涣散,仿佛灵魂早已被饥饿抽离。

“伯约……”诸葛亮的声音微弱如游丝,每一个字都带着沉重的喘息,“吾本欲……竭忠尽力,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奈何……天不假年,更兼国力悬殊,粮道……如悬丝……累三军将士……同受此饥馁之苦……此皆亮之罪也……” 剧烈的咳嗽再次打断了他的话,帕子上绽开的鲜红刺目惊心。

他喘息片刻,浑浊的目光忽然凝聚起最后一丝清明,如寒星般刺向姜维。他用尽力气,攥住姜维的手腕,那枯瘦的手指竟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伯约……近前来……听吾……最后之言。”

姜维连忙俯身,将耳朵贴近丞相枯槁的唇边。帐内烛火摇曳,帐外风声呜咽,仿佛在为这最后的托付营造肃穆。

“亮……平生之志,昭昭日月。然……人力终有穷尽,天数……难测。”诸葛亮的声音断断续续,却字字千钧,“今……蜀中疲敝,此战已绝我元气。司马仲达……老谋深算,坚壁清野,拖粮疲敌之策……已将我死死困于这渭水之滨。粮尽……兵疲……天时地利人和……皆失矣。复兴大业……恐非……你我此生……所能见……”

姜维眼中热泪滚烫,喉头哽咽:“丞相!蜀中尚有根基,将士忠心可用!维愿肝脑涂地……”

诸葛亮微微摇头,打断了他,眼中是洞悉世事的悲凉与一种超越个人执念的深谋远虑:“听我说完……若……若事已不可为,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汝……当以保全……蜀中……百万生灵……为念!更要……为……汉室……留一脉……薪火!”他艰难地吐出那并非屈辱、而是蕴含新希望的选择,“可……举国……归附……交州大夏!”

“归附……大夏?!”姜维一怔,这个选项显然超出了他的预料。他脑海中迅速闪过关于南方那个新兴势力的信息:交州牧蒋毅,据传亦是汉室远支宗亲,以仁德治州,收拢流民,励精图治,虽僻处南疆,却颇有气象,更关键的是,其自立为“夏王”,旗帜鲜明地**未奉曹魏正朔**!这与其他屈膝投降有着本质不同。

“是……归附大夏。”诸葛亮闭上眼,复又睁开,目光灼灼,仿佛要穿透这最后的时光,“非苟且偷生,更非……降贼!乃……**奉汉室正朔于南疆,存续国脉,以待天时**!”他强调着“归附”与“奉汉室正朔”,点明了此举的核心意义。

他喘息着,强撑着分析利弊,思路异常清晰:

“**利者有三:**

其一,**存续汉祀,大义不堕**!蒋毅虽称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