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大明:所以是朕发动的世界大战? > 第 116 章 流民越多,苦难越少

第 116 章 流民越多,苦难越少

“温和的话,南孔也是孔,衍圣公封给北派是封,封给南派衢州孔府也是封,衢州孔府的血脉还更纯粹些,而且那些丢人事儿更少一些。!精*武¨晓\说¨罔_ ~更^芯·罪.哙?”

毛英说起了温和的解决办法,北孔庙就是兖州孔府,还有一个衢州孔庙,北孔一首传闻被换了种,也不知真伪,衢州孔府更纯粹些。

衢州孔府是当初北宋灭亡,南宋建立的时候,衍圣公孔端友不肯投降金人,抱着孔子和亓官夫人的一对楷木像,从山东曲阜迁徙到了衢州,衢州孔府不肯投降金人,而北孔则投了。

后来北孔又投了胡元,又投了大明,被人戏称世修降表的贱骨。

北孔最大的优势,还不是它们在曲阜,在孔圣人的老家吗?北孔不行,就换种。

而且还有一个传闻,那就是北孔己经不是圣人血脉了,而是蒙元的后代,当然了,这并没有确凿的证据。

“折中一些,就北派南派都不封,衍圣公入了京,剁了脑袋之后,不明不白,就这么冷处理就是,等待日后,再重新恩封也不迟,哪怕不封衍圣公也是可以的,就当没这个人,反正衍圣公也没什么实际用处。”

毛英说出了第二种处置的办法,折中办法,那就是冷处理,大家都当这件事没发生便是,至于那些聒噪的人,不要搭理他们,他们感到自讨没趣,自然就不再说这个话题了。¢v!7`x`s-w′.+c,o?m/

之后就有其他的事情把这个事情覆盖了,人们自然也就忘了。

但是这个方法也有坏处,那就是会影响朝廷的可信度,导致朝廷威望下降,逐渐不那么取信于民了。

时间一长,朝廷说的话也就没人相信了。

毛英眉头紧蹙的说道:“激进一些,就是把孔夫子从文庙里抬出去,这就比较难办了。”

这是毛英最担心的事儿,要是皇帝真的下定了决心要把孔夫子从文庙里抬出去,那该怎么办。

抬出去难,文庙换谁上去,也是个问题,要把新建侯王阳明放上去,且不说那些只谈心性不谈实践的杂派心学的问题不能解决,新建侯府也不能同意;把朱熹放上去,还不如让孔夫子在文庙。

抬出来难,放谁上去更难,太激进就容易出问题。

最后容易一根筋变成两头堵。

“那大司寇觉得日后的结果会怎么样?”陈伟华身子前倾,希望得到毛英的指点。

听了这么久,陈伟华发现毛英是真的有本事,条理清晰,说的头头是道,不管说得对不对,反正字挺多。

“这事只有天知道,就看那些科道言官的反应怎么样了,要是反应激烈,恐怕陛下就要下狠手了。!x\4~5!z?w...c′o¢m/”

众人不语,等待着外界的反应。

朱靖煊也在等,他在等如雪花般的奏疏,在等官员士子伏阙的消息。

可他最后还是失望了,朱靖煊没有等到连章上奏,也没有等到伏阙,更没有等到造反,只有几个奏疏入朝劝谏,朝堂非常的安静,就像是大明皇帝没有下达过分的圣旨,没有要把衍圣公们逮入京师一样。

问科道言官是怎么想的,他们会说:陛下只是去调查,又不是去抄家,这是极好的,不仅要调查,还要大大的调查,最后还孔府一个清白。

什么你问我要是孔府不清白怎么办?那该咋办咋办,我又不是孔府的人。

这就是他们的回答。

而且最近大家主要关注的是启明大典的事情,这可是很重要的,大明之前的没有这种样子的颁奖活动。

什么鸿儒奖、天工奖,这不比孔府有意思的多,主要是没有生命危险,不必牵扯到漩涡里面去。

报纸上的三大问,也被官员们华丽地忽视了,不是他们看不见,而是这是送命题啊,他们实在是不敢过多回答。

但是有人敢,自从三大问刊登后,就有好几个人在报刊上进行回答,数篇雄文回应了三大问。

随后迅速在读书人的群体里面流传开,人们争相讨论里面的观点,甚至是在酒楼里面大声朗读,最后说一句吾辈楷模。

有了珠玉在前,自然有人紧紧跟随。

之后有一些文章开始反驳之前的观点,随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举出例子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比如之前有文章说:大明的百姓如此困苦是由于不自由,他们被土地所束缚,导致苦难伴随一生,所以要解除人与土地的强绑定关系,把百姓解放出来,这样就可以走出苦难了。

随后有文章反驳道:人一旦离开了土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